護理部簡介

Currently Active Grants
聞聲救苦護蒼生

聞聲救苦護蒼生

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。」這段《無量義經》的經文,對於堅持服務病患志向的護理人來說,是莫大的鼓舞。慈濟醫療志業二十五周年了,個人為慈濟護理投入也近二十年;見證慈濟醫院從花蓮到現在總共六家院區,不僅守護偏遠也坐鎮都會邊緣,近三千位慈濟護理人兢兢業業地恪守崗位,發揮良能,專心當下,一步一腳印的踏實去做,在時間的流動中,締造一頁頁動人的護病溫馨。
Image
Image

啟業五載奠定基礎

一九八六年的花蓮,當時北迴鐵路雖然已通車,可稍微拉近與西部的交通阻隔,但要聘任醫療人員到花蓮服務,真是困境層層難突破。單身同仁覺得離家太遠;有家庭的要考慮舉家搬遷、孩子就學、另一半就業,困難度更高。

從醫院護理資深主管處聽聞,啟業初期因與臺大醫院簽署建教合作,才略為緩解欠缺醫師與護理人員的窘境。當時臺大資深的曾幸玉督導是第一位前來擔任護理科主任,臺大醫院開刀房溫舜華護士長於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到職;一九八七年二月,由廖玉枝督導代理主任;爾後溫護士長於九月升為護理科主任,此時正值啟業周年,百廢待舉的護理科於焉奠下基礎。

一九八八年花蓮慈院接受教學醫院及準區域醫院的評鑑。一九八九年衛生署建立全臺灣的醫療網,將花蓮地區劃歸臺大醫院負責,感恩護理教育訓練得以獲得實質的協助與提昇。
Image
Image

第二個五年 提昇品質

一九九二年,隨著夫婿調職花蓮,個人生涯也轉而與慈濟醫院結緣。對於已經在臺大醫院服務多年的我,心裡難掩是否要待在鄉下醫院的躊躇。這時啟業約六年的花蓮慈院,護理同仁約莫五百人,要承擔五百床的照護責任,而護理科主管有八位,在人事行政、病人照護方面漸入正軌,溫舜華主任請我擔任品管督導,負責照護品質的管理與提昇。而在花蓮奮鬥、打穩地基的時期,亦建立臺灣東部數個護理品質與護理教育之里程碑。

教學討論會

第一個里程碑是建立教學討論會之制度,此教學訓練制度沿襲至今。早年溫主任邀請臺北榮總的邱艷芬督導每個月前來指導臨床護理,建立「病房個案教學討論會」(Teaching Round),護理主管們每天到各單位去巡病房,聽第一線同仁的報告,遇到的照護困難或心理障礙等等,即時針對問題回應,給予建議,強化同仁的臨床信心。邱艷芬督導當時並應聘擔任首任慈濟大學護理研究所所長。

護理成長團體

其二,建立因應臨床的在職教育。最早完備的是「糖尿病友的護理照護課程」。一九九二年初到花蓮,驚訝醫院中竟有這麼多糖尿病人,而護理同仁並不具備糖尿病照護知識,剛好得知衛生署開放研究計畫,隨即趕工撰寫送件,送審計畫一次就通過。此計畫亦是慈濟醫院第一篇護理工作計畫申請獲衛生署補助。我們在院內推動護理同仁的糖尿病照護在職教育,並成立糖尿病友的成長團體,每週聚一次,由醫師、護理師、營養師指導並陪伴病友與家屬,共同分享自我照顧經驗,護理同仁也跟著病友團體的精進一起成長,不只提昇專業,亦更了解病友與家屬的身心需求。

隨著癌症高居十大死因之首,臺灣臨床上需要照顧的癌症病人越來越多,臺灣腫瘤護理學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五日於焉成立,希望為癌症病人提供更完備的照護。臨此階段之慈濟醫院護理同仁,在面對腫瘤病人時同樣有心理障礙,聽到病人疼痛地哀號,護理同仁心裡都很慌,不知道還能幫什麼忙。由於自身具兒童血液腫瘤護理的經驗,瞭解血液腫瘤病人的照護真是另一大難題,於是一九九三年慈濟醫院成立「腫瘤護理人員成長團體」,此團體成員不限於院內同仁,而是開放給東部所有醫事從業人員皆可參與。之後,亦與社工師合作,成立癌症病患家屬成長團體,強化家屬對疾病過程及其治療的了解,互相支持。
Image
Image
Image

居家護理到出院準備

其三,為了照顧幅員狹長之花蓮地區民眾,一九九○年花蓮慈院成立公衛室,推展居家訪視及社區衛教活動。現任慈濟大學護理學系主任與花蓮慈院護理部副主任的賴惠玲,時任公衛室護理長,常見她騎著摩托車在花蓮縣大街小巷穿梭,到病人府上提供居家護理照護,深入地緣遼闊。一九九三年居家護理試辦計畫推動。

爾後因病人出院後又經常反覆入院,一九九四年即推動「出院準備服務計畫」,協助花蓮十三鄉鎮市衛生所地段護士到院見習,學成後成立各衛生所之居家護理所,連遠從蘭嶼來的護士也來參與;各衛生所護士在慈濟醫院各護理單位訓練其居家護理技能,慈院公衛室亦下鄉給予輔導。

剛開始推動「出院準備服務計畫」時,病患不解為何才剛住院,院方就為他們擬好了出院計畫。為此,護理部特地投稿報社,說明出院計畫的好處,讓民眾理解。最初擬寫計畫是由當時家庭醫學科的賴鈺嘉醫師規劃,賴惠玲撰擬,而後由本人接續推展。更重要的是,將對病人的關懷從醫院延伸到社區,現有病友聯誼會、居家往診,及社區據點關懷服務等。

重症照護訓練 專科護理師

啟業後,由於重症加護病房(ICU)的醫師數不足,護理師的工作負荷非常重,且無完整專業訓練,只能北送臺大醫院接受訓練,回來後再協助教導新人。一九九二年花蓮縣護理師公會學術組邀請我規劃加護護理訓練班,向東部區域醫療網申請經費,結合慈濟醫院與門諾醫院,舉辦第一期加護護理(ICU)訓練班,個人依憑過去人脈,廣邀專家學者演講授課,東部「重症加護護理訓練」漸形專業。

因應住院醫師不足,花蓮慈院亦於一九九三年十月設置外科病房專科護理師七名,與醫師共同提供醫療服務。

護理行政訓練班

從啟業開始,花蓮慈院護理同仁的流動率一直非常高,許多同仁工作滿一年就離開,能待到第二年就變成資深學姊。因為平均年齡很輕,加上行政責任壓力太大,根本沒人願意承擔護理長職位。一九九二年起,開辦小組長訓練課程,邀請臺大醫院護理部陳月枝督導,每週舉辦教育護理領導與管理課程,以小組、組隊方式進行品質改善計畫,爾後,逐漸發展為護理行政訓練班。

人文培育從心起

早期的新人訓練課程可說是因緣殊勝,令所有學員感念不已,因為當時的護理新人教育訓練課程是在靜思精舍舉辦。兩天一夜的課程,住在慈濟人的心靈故鄉,還有精舍師父們親自指導學佛行儀,有如在「打佛七」的禪修一般,新進護理同仁既學專業也學修心,慈濟護理的人文滋養,「菩薩心,隨處現,聞聲救苦我最先」的護理使命,從此刻生根發芽,逐日茁壯。

人文營隊的舉辦一直持續迄今,但因為六院護理新進人數漸多,且四大志業共同舉辦,所以新進同仁的「人文營」,轉而在花蓮靜思堂舉辦,不但有精舍師父的愛心與教導,更有慈濟志工日夜照顧陪伴,幸福指數遞增未減。

加上護理完善的到職訓練,培育了護理人員專業且人文的基礎臨床能力。現在更與政府的兩年期醫事人員訓練計畫結合,為護理臨床專業能力打下基礎。

進階制度底定 次專科漸完整

一九九四年十二月,衛生署推動「護理人員進階制度」,花蓮慈濟醫院雖然在東部,卻加入第一批試辦計畫,開辦N1到N2的訓練課程。第一次開辦時,可謂盛況空前,好幾位護理長都來考N1,連退休後第二春的護理長也來應考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感動於護理人精進不懈的求知精神。

前面曾提過在花東有許多糖尿病人,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群患者多是經濟弱勢者,出院返家後,很快就要回到田裡、山上工作,經常見到他們因傷口泡水化膿、照顧不佳而面臨截肢等延伸性的問題,傷口造口護理的需要與日遞增。一九九六年,感恩臺灣傷口照護先驅──陳筱蓉女士自我推薦要為慈濟訓練傷口造口護理師。同年四月,花蓮慈院成立傷口腸造口治療室,一路成長迄今,現在,花蓮慈院傷口造口護理已具研發能力。
Image
Image
而護理專業的次專科在花蓮慈院成立屆滿十周年之際,逐步建構完整。值得一提的是,一九九五年八月,慈濟聘用了第一位男性護士──涂炳旭,現任急診副護理長,累積豐富急診及災難護理經驗與專業的他,是國內少有的災難護理講師,亦為東區緊急救難中心的重要成員。「男」丁格爾之多,亦為花蓮慈院護理部的特色之一。
Image
Image
Image
Image

第二個十年 建立模式 彈性微調

因應電子化時代來臨,為改善病人安全照護品質,一九九六年十月起,護理部規劃護囑資訊化系統,一九九八年九月正式上線。

在慈濟醫院邁向第十一年的一九九六年,溫主任榮升主任秘書,個人很榮幸承擔起護理部主任之責,因慈濟護理單位尚無護理博士,一九九八年七月在主管鼓勵之下,轉任慈濟大學教師,並同時準備進修博士班事宜,於二○○○年出國,二○○三年取得博士學位後續任護理部主任迄今。

雖然在一九九九年玉里慈院啟業、二○○○年關山慈院與大林慈院相繼成立之際,個人正於國外進修博士,但尚未出國前,即已參與病房的規劃設計,因此這三家院區之護理照護的精神理念、行政制度、教育訓練、護囑系統等,都是承襲自花蓮院區,並由花蓮慈院護理部主管與同仁協助籌劃。

慈濟六院護理,在花蓮打穩基礎,逐步建立起表單系統,以及ISO標準作業流程等,整套作業模式先複製到各院區,再依地方需求調整,即可上線,到了二○○五年臺北慈院、二○○七年臺中慈院啟業時,護理作業模式的移植與微調更加完備。各院區也分頭開發試用各護理系統,資源共享,降低研發人力成本。

教學與研究

為了東部招募不易,亦為培育護理人才。一九八九年,證嚴上人成立慈濟護專(現名「慈濟技術學院」),並敦請前臺大醫學院院長楊思標教授為首任校長。開學先招收二專部學生,隔年起招收五專部學生。而自一九九六年設立原住民公費專班,培育就業長才,原住民弱勢學生不但不用負擔學雜費、住宿費、餐費、制服書本費,每個月還有小額零用金可運用。

 

  一九九四年十月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時,即設護理研究所;一九九六年設立二年制護理學系在職班;一九九七年設立四年制護理學系。自此,護理在職進修管道更臻完備。

 

  花蓮慈院幾位現職的資深護理人,如:張玉芳個案管理師、專科護理師林碧萱、楚筱萱、外科加護病房護理長鄭麗娟、開刀房吳秋鳳,是慈濟護專二專部第一屆畢業生,。當時二專部其實幾乎都是有護理執照又有工作經驗的護理人來進修,他們到醫院來實習時,可以直接照顧病人,等於為醫院注入了優質的護理人力,這算是護理人力極度缺乏時期的一個趣聞。

 

  對於護理師資與人力培育,溫舜華主任等護理主管出力良多。為了要讓醫院護理同仁有能力能夠帶領實習護生,並因應慈濟護專剛起步時缺乏師資的困境,一九九四年八月花蓮慈院設立「臨床教師制度」,由護專老師前來訓練同仁教學能力,擔負起臨床教學的責任;同時也增進輔導新進人員,提供繼續教育課程的能力。

護理專業具慈濟人文

一九九一年八月,《慈濟護理雜誌》在慈濟大學徐南麗教授領導下創刊,鼓勵研究論文發表;一九九六年更名為《志為護理──慈濟護理人文與科學》,前半部以圖文呈現慈濟護理人文風貌;原有專業科學論文接續於後。

而國際慈濟人醫會(TIMA)每年在中秋節回到花蓮舉辦的年會,近幾年也開始舉辦慈濟護理國際討論會,不論是賑災義診或專業知識,都能和全球的護理夥伴研擬精進,這也是慈濟護理國際化的特色展現。

近年來慈濟護理同仁也踴躍參與國際護理學會(ICN,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),並積極發表論文;於去年至南非德本參加年會時,慈濟護理人賴惠玲、王淑貞、鍾惠君副主任等人也隨慈濟祖魯族志工家訪愛滋病人,返臺後更製作愛滋病防治衛教光碟送給南非志工。

六院護理合心 呈現慈濟人文

由花蓮而起,慈濟護理人早就將環保的觀念融入工作中,醫材廢棄物分類、二手紙回收再利用,到現在各院區都努力提出環保回收創意或具體作法,落實於臨床。

六院護理資源,各院亦都樂於分享、彼此支援,如護囑資訊系統,以及現在正在推動使用的電腦行動工作車,都是透過六院共同討論後定案。此外,如校園人才招募、護理教學等,也都是集中資源,因應地緣來配合作業。

最後,要特別感謝全球慈濟志工作伴,除了在臨床領域有醫療志工協助,護理同仁們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就有慈誠懿德爸媽的陪伴照顧,親如一家的互動關心,讓膚慰病苦眾生的白衣大士,亦有可以傾訴依靠的肩膀。
Image
Image
值此慈濟醫療志業滿二十五周年前夕,期待慈濟的護理工作環境能夠成為最佳的正向執業環境,各階主管以身作則、熱誠互動,營造溫馨大家庭的氣氛。未來,透過六院合心協力,更應在研究領域投注心力,取得學術信譽,持續深耕,彰顯護理專業與人文並重之特色,由一生無量至育才成林,為醫療照護傾注溫暖與關懷。
Image
Image
Image
Image